智能语言服务产业学院开学第一课,开讲!

来源:高级翻译学院 发布时间:2025-03-13 阅读量:26

  春启新程,玉兰初绽。近日,智能语言服务产业学院“2024 AI Transformer”班迎来开学第一课。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王华树出席活动校长李迎迎、高级翻译学院相关职能处室教学工作负责同志参加此次活动。活动由智能语言服务产业学院运营中心主任朱华主持。



  活动伊始,李迎迎在题为《寄语新一代语言服务人才》的致辞中,阐释了在DeepSeek等前沿AI技术重构语言服务生态的当下,如何实现技术创新与人文坚守的平衡发展。强调,真正的语言服务应让算法与心跳同频,号召师生以人文智慧为舵,在智能语言服务的蓝海中破浪前行,既要把握AI翻译带来的效率革命,更要守护语言艺术中不可替代的情感温度与文化意蕴。



  随后,活动现场举行了聘任仪式。李迎迎王华树颁发智能语言服务产业学院专家聘书。



  高级翻译学院党委书记郭芃为“2024 AI Transformer”班助教团队颁发聘书。



  聘任仪式结束后,王华树“译见未来:GenAI技术如何重塑语言服务生态”为题,发表了专题讲座。他详细阐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对语言服务行业的变革性影响,指出语言服务技术正朝着自动化、智能化、定制化等七大方向发展,并以大模型技术演进为核心,分析了模型规模扩张、多模态数据融合、推理能力强化及应用场景拓展等趋势。讲座重点剖析了大模型技术在翻译领域的应用场景,包括智能翻译平台、多模态翻译工具、语音翻译系统等,这些技术显著提升了翻译效率和质量标准,更推动了应用场景向多元化延伸。


  王教授还探讨了GenAI时代对翻译教育的挑战与机遇,指出翻译教育需更新内容、创新方法、转变模式,并调整职业能力要求以适应AI时代。他强调了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的重要性,呼吁加强学生伦理意识培养,应对知识产权侵犯、数据偏见等问题。


  讲座结束后,线上线下参与的师生与王教授展开了热烈讨论。王教授就人机深度融合、游戏本地化与IT本地化屈别、AI与人工协同路径、AI的伦理争议等问题给出了深入见解。他提出,人才培养需通过理念革新、课程重构(增设AI技术课)、实践联动、教学方法迭代及师资共建实现人机深度融合;游戏本地化应侧重音视频交互与文化适配,而IT本地化则涵盖软硬件跨领域适配;AI与人工协同可通过灵活调用大模型API或定制智能体架构,形成“技术赋能+人类把控”闭环;针对AI生成论文的伦理争议,建议建立学术伦理框架与审核机制,确保学术诚信与技术应用的平衡。


  今后,学校将继续以培养创新型、实践型高素质人才为核心任务,通过持续优化教学体系、深化产学研合作,为学子们铺就成长成才之路,为智能语言服务产业输送新鲜血液,助力产业突破创新,为推动智能语言服务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多的天外力量。


  (文字/学生通讯员 刘勇琪摄影/学生通讯员 袁珍珠 内容审核/冯鹏 蒋天皓 郭芃)

  (网页编辑/张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