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天津文化强市建设,1月2日上午,部校共建新闻学院“非遗传播中心”成立仪式暨政校企协同推进非遗国际传播研讨会在云顶yd2223线路检测举行。天津市社科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袁世军,天津市委宣传部对外推广处处长孔卫锋,天外副校长余江,教育部中文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沈立岩,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陈娜,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保护发展部副主任刘立元,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教授、天津大学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徐苏斌,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主任于波,杨柳青画社副总经理安子宁,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葫芦庐非遗传承人赵伟等出席会议。天外国际传媒学院师生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天外宣传部部长冯鹏主持。
袁世军在讲话中对非遗传播中心的成立表示衷心祝贺。他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也是连接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他希望非遗传播中心能够与市社科联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动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为非遗传承与传播贡献力量。
余江在致辞中对各位领导、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天外非遗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感谢。他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近年来,天外依托学科和人才资源优势,在非遗传播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此次成立非遗传播中心,是在新时代背景下积极响应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体现,旨在进一步深化协同联动,为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在全球化进程加速、文化多样性日益凸显的今天,非遗传播中心将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的桥梁,在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交流互鉴、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孔卫锋在致辞中对非遗传播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他强调,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是推动新闻教育与实践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非遗传播中心的成立是适应新时代文化发展需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具体行动。他希望非遗传播中心能够充分发挥学校的外语学科优势和国际交流资源,讲好天津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提升天津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作出积极贡献。这将有助于打破文化隔阂,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我国在国际文化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天外国际传媒学院院长马兰州介绍了非遗传播中心的主要工作与规划目标,明确了中心在整合资源、推动非遗传播创新方面的关键作用。未来,非遗传播中心将充分调动天外教育学、工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专业的研究及技术力量,实现多学科融合发展,助力非遗国际传播。
成立仪式上,余江为沈立岩、刘立元、徐苏斌、陈娜、于波、安子宁、赵伟等7位特别指导专家颁发聘书。
孔卫锋和马兰州共同为非遗传播中心揭牌。
政校企协同推进非遗国际传播研讨会在逸夫楼莎翁厅举行,会议由马兰州主持。会上,专家学者围绕非遗传播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非遗国际传播的理论和路径、非遗传播的跨学科特点、政校企协同推进非遗传播、非遗传承传播的现状和问题以及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政校企三方在非遗保护与传播方面的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让师生更直观地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邀请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及葫芦技艺的非遗传承人进校开展非遗体验活动。
活动现场,非遗传承人展示了精湛的技艺,学生们积极参与,亲身体验了非遗制作的乐趣。杨柳青年画细腻的笔触、泥人张彩塑栩栩如生的造型以及葫芦雕刻的精妙工艺,让学生们深刻领略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了大家对非遗文化的浓厚兴趣。
非遗传播中心的成立是天外在非遗传承与传播领域的重要举措,也是服务国家文化战略、推动文化交流互鉴的积极探索。未来,天外将充分发挥学科特色和资源优势,积极推动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助力非遗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作出天外贡献。
(文字/通讯员 李楠 摄影/通讯员 郭亚维 内容审核/冯鹏 顾洋 李鲁宁)
(网页编辑/庞轶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