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首届“国家语言能力与跨文化传播”学术论坛在云顶yd2223线路检测召开。本次论坛由云顶yd2223线路检测、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杂志联合承办,聚焦全球视野下的国家语言能力建设与跨文化传播趋势前沿,共同探讨语言政策、语言战略与跨文化传播研究理论与路径。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文秋芳教授团队以及全国26所高校与科研机构70余位专家学者、教师参加会议。天外校长李迎迎教授,副校长朱鹏霄教授出席会议。论坛由朱鹏霄主持。
李迎迎在致辞中指出,语言资源是国家重要资源,国家语言能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是国家软硬实力、战略战术实力的重要支撑。她表示,新时代外语院校要积极回应时代要求,实现深刻转型,立足服务于国家发展大战略、大格局、大使命,展现新作为,建立新功业。期待各位与会嘉宾畅所欲言、凝聚共识,为进一步推动国家语言能力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助力中华文化传播积极贡献力量。
北外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天伟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国家语言能力的强盛取决于国家综合国力。在目前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形势下,社会各界需形成共识,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使我国国家语言能力与综合国力相匹配,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开幕式后,六位特邀资深学者分别作了主旨报告。
文秋芳教授在回顾国家语言能力理论研究历程的基础上,提出国家语言能力理论研究范式,并进一步阐述国家语言能力的内涵与国家语言能力的本质功能。她强调,辩证研究范式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哲学立场,坚持通过理论和实践互动循环来解决问题。
张天伟教授结合国家语言能力的定义,通过对语言权力指数、语言服务竞争力指数等语言指数的比较,阐明了国家语言能力指数研究方法,并分享近三年国家语言能力指数的部分研究数据。
杨佳博士运用由文秋芳教授首创的国家语言能力新理论框架,从语言治理能力、核心能力与战略能力三个层面回顾新中国国家语言能力建设的成就,并就进一步提升国家语言能力,助推两个共同体建设提出相应建议。
董希骁教授从语言能力研究与区域国别研究的学科关联性与契合度出发,阐述了罗马尼亚语言能力研究的关注焦点、研究路径以及有待进一步拓展的研究方向。
詹霞副教授结合当代德国国家语言治理能力、核心能力、战略能力三方面的建设特点,就语言治理工作机制、国家通用语规范使用以及对外话语表述等方面归纳了对我国语言能力建设的有益启示。
李迎迎教授在梳理俄罗斯国家语言能力历史脉络的基础上,运用国家语言能力三角理论阐述了俄罗斯国家语言能力建设的相关政策、具体措施及成效,归纳了俄罗斯国家语言能力建设的特点,并就其对我国的国家语言能力建设的借鉴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在下午进行的两场平行论坛中,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就“国别化视角下的国家语言能力研究”与“国家语言政策多视角研究与实践”主题进行了研讨。
平行论坛一聚焦“国别化视角下的国家语言能力研究”。由张天伟教授主持,来自北外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的5位专家学者聚焦语言政策、语言战略及语言教育等多个领域,分析了巴西、印尼、南非、马来西亚、墨西哥等国家的语言能力发展研究现状。
平行论坛二聚焦“国家语言政策多视角研究与实践”。由我校欧洲语言文化学院院长王文倩主持,来自7所高校的11位参会代表,从语言学、传播学、教育学等多个角度,探究国家语言政策的理论体系与实践路径,提供了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全球视野。
闭幕式由朱鹏霄教授主持。
平行论坛的汇报人张天伟、王文倩分别回顾、总结了讨论成果和亮点。
首届“国家语言能力与跨文化传播”学术论坛的召开,是外语类高校依托自身学科专业特色,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扎实推进语言政策与跨文化传播研究的重要实践。与会专家学者的深入讨论和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推动国家语言能力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助力中华文化传播,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提供了多样化的视角和研究方向。
(文字/通讯员 刘全 摄影/记者 修永富 通讯员 王若瞳 张可心 内容审核/冯鹏 窦文彤 杨颖)
(网页编辑/庞轶丹)